
在水发神农智慧温室,一辆采收车每天都要往返数十次。从采摘区驶出,穿过运输通道,最终停靠在装货区。短短几百米的行程,却承载着600斤小番茄的“高效旅程”,折射出智慧农业的精细化管理。


起点:智慧采摘,精准分拣
清晨,工人们整齐进入采摘区。今年,智能温室种植55亩番茄,植株约7.1万株,整齐排列在温室立体架上。智慧温室系统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和大数据分析,对果实的颜色、大小和硬度进行实时监控,自动生成“成熟度地图”。工人按照串型等级,进行采摘作业,将成熟度达标的果实精准采下,避免误摘、漏摘和过熟采摘,实现采摘过程的数字化、标准化。
采摘下来的番茄被轻放进统一规格的周转筐,每筐重量不超过25斤,减少堆压损伤。采摘环节还实行分级制度,成熟度达标的果实进入商品通道,其余进入继续养护区或分拣区。这样不仅保证了每一批番茄品质统一,也提升了整体采收效率。数据显示,得益于智能化分拣与采摘流程,商品番茄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单株采收率提升40%,人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50%,采后损耗率下降至5%。
在这一环节结束时,采收车缓缓驶来,将整齐摆放的周转筐统一装载,为下一段高效运输做好准备。


途中:专属通道,降低损耗
采收车缓缓驶入运输通道。通道宽敞平整,地面覆盖防滑材料,保证车辆运行平稳;弯道半径、坡度均经过精确设计,车辆转弯和爬坡时不会产生剧烈晃动。
车厢内的果筐按照标准化间距整齐摆放,每层之间加设缓冲垫,有效减少震动带来的挤压。监测数据显示,番茄在内部搬运环节的破损率低于2%,较传统模式下降15个百分点,单颗果实外观完好率超过98%。
运输通道实行单向循环制,采收车依次进入、依次返回,避免拥堵和交叉干扰。每辆车装载600斤,单日可完成15趟往返,运输量最高可达9000斤。相比传统人力搬运,效率提升了60%,人工投入减少25人次,为后续装车和市场配送赢得了充足时间。


终点:标准装车,直通市场
抵达装货区后,采收车缓缓停稳。工人按照分层摆放、重量控制的标准流程,将周转筐依次转运至大货车。每层果筐之间都铺设缓冲垫,防止在长途运输中产生晃动和碰撞。每车重量严格限定在600斤,既保证果实完整,又便于后续冷链运输与分批卸货。
整个装车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系统实时记录每车装载时间、重量和批次信息,确保溯源清晰。当天采摘的番茄在12小时内即可完成出库,进入冷链物流。日均出货量稳定在2000斤,旺季高峰可突破5000斤,配送范围覆盖北京、杭州、广州等13个城市。
凭借这一标准化流程,番茄从采摘到上车全程无缝衔接,运输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损耗率下降至2%,为市场端提供了高品质、稳定供应的鲜食产品。

幕后:智慧系统全程守护
这趟“600斤的旅程”,背后是智慧温室的数字化管控。系统对温湿度、光照、水肥进行实时调节,保持番茄处于最佳生长环境。数据显示,单果平均重量稳定在14克,糖度保持在9°Brix以上,品质长期保持均一。借助这一体系,番茄的市场满意度和复购率均超过80%,为设施农业生产树立了标杆。
从精准采摘到高效运输,从标准装车到智慧管控,一辆采收车的短程运行,折射出水发神农智慧温室的精细化与高效化。这段600斤的旅程,不仅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力量,也为设施农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