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水发神农权属山东成武伯乐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储基地的大地磅迎来了第一辆满载秸秆的车辆。轰鸣声中,车辆缓缓驶上地磅,电子屏数字从“0”快速跳动到“9860公斤”,定格的一瞬,意味着农户辛苦劳作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司秤员熟练打印磅单,递给驾驶员,一天的繁忙由此开始。
上午十点,过磅车辆已排起长龙。来自周边十几个乡镇的农户纷纷送来秸秆,运输半径最远达到30公里。每一车、每一单,都要经过严格称重、核对、登记,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仅半天时间,已有60余车完成过磅,总重量达480余吨,相当于可转化青贮饲料300余吨,能够满足大型养殖场2-3天的饲喂需求。


中午十二点,地磅依旧运转不停。工作人员轮流吃饭,却不敢让地磅有一分钟空闲。磅单一张接一张打印,堆叠成厚厚一摞。对农户来说,每一张磅单就是一份收入凭证;对公司来说,每一张磅单就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真实记录。
下午三点,车辆高峰再次到来。最多时,队伍一度排到基地大门外50多米。地磅每过一车,后台系统即时录入重量、车号、农户信息,并与仓储区实时对接,形成完整的收储台账。借助智能化管控平台,秸秆收储数据当天可汇总到吨、精确到车,确保“收得清、算得明、管得准”。
傍晚六点,最后一车秸秆缓缓驶下地磅,数字定格在“7240公斤”。至此,大地秤当天共迎来200车次,累计过秤量1260吨,创造了单日入库新纪录。按照测算,这些秸秆青贮后将形成营养饲料940余吨。
“秸秆收储高峰期,我们一天要称两百多车,最多时突破1300吨,看似简单的称重,却关系着农户的收益、企业的库存和养殖业的口粮。”司秤员说。
地磅的一天,是山东成武伯乐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秸秆产业链的缩影。从田间地头到基地仓储,从一车秸秆到一张磅单,秸秆“变废为宝”,不仅让农民增收,也为企业降本,更为畜牧业稳产保供提供支撑。这台地磅,正折射出农业循环利用的“大文章”,见证着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